昨天一大早,浙江劳动律师事务所就挤满了人,以李师傅为代表的15名外来务工人员,围着律师心急地询问着。此前,李师傅等人做了一个装修工程,可工钱拖了两年多还没着落,这可急坏了大家。听说有家免费为困难职工维权的律所,李师傅一行人便专程赶来。
公益维权,成了浙江劳动律师事务所的“金字招牌”,在这儿,几乎每天都有免费维权的案子,天天都是学雷锋日。
为困难职工打开免费维权大门
“我曾经是杭州市总工会的一名工作人员,专职从事职工维权工作。”谈到做公益维权的初衷,浙江劳动律师事务所主任邵蕙菁说,这和她的工会工作经历有关。因为工作关系,邵蕙菁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特殊的感情,总想为他们再多做些什么。
2003年,邵慧菁加入律师队伍,并于2008年创办了浙江劳动律师事务所。执业之初,她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法律领域上的专长,办理了多起上百人的群体性突发劳资纠纷案件。在办案过程中,邵蕙菁目睹了维权职工的种种困难,她经常主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,帮助困难职工维护合法权益。
再后来,邵慧菁萌生了一个想法: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内设立法律援助站,为广大困难职工打开免费维权的大门。
经过多方沟通和近一年的筹备,2010年,浙江劳动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正式成立。工作站成立至今,先后接待了万余名求助者,帮助2600余名职工挽回经济损失近6000万元。
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暖心故事
“三年维权、坚持不懈,六个案件、用心完成,拿到赔偿、真心点赞”。在律所的法援工作站办公室,这面绣着朴实而真诚感谢话的锦旗,引起了记者的注意。工作站的方华律师说,这是2017年一起工伤纠纷案的受援人杨顺友送来的。
杨顺友来自重庆,那年在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,双腿粉碎性骨折。事故发生后,肇事方仅支付了3万余元医疗费,单位拒绝为他申报工伤,还不支付工资,双方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。面对高昂的医疗费,原本就经济困难的杨顺友一家几乎陷入绝境。
“这样的情况,申请工伤赔偿困难重重。”接到杨顺友的援助申请,方华律师就做好了“打硬仗”的准备。
经过3年努力、6场官司,杨顺友最终拿到了共计27万元的赔偿款。判决那天,杨顺友给工作站送来了这面锦旗。
“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暖心故事。”方华说,这一面面锦旗是对工作站的最大肯定,也激励着工作站团队一路坚持。
让方华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场千元官司。受援人是一名河南籍的环卫工人,在工作中被人辱骂、打伤,事发时,她报了警,但是打人者宁愿被拘留,也不愿赔偿500元医疗费,更不用提道歉了。
环卫工心里憋着气,铁了心要打官司讨说法。“这么小金额的官司,律师会接吗?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环卫工找到了工作站。
工作站并没有让环卫工失望,经过半年的取证、起诉,不仅让环卫工拿到了医疗费,还让对方支付了6天误工费,共计1386元。环卫工给律所送来了锦旗——“捍卫正义、维护公平、优质服务、为民解忧”。
工作站成立以来,这样的锦旗已经收到了200多面。
既然做了就不能砸招牌
在得到肯定的同时,工作站也面临着很多质疑:打官司不收费,质量有保证吗?
“公益援助并不意味着质量水平降低。事实上,我们需要更用心,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也比一般案件要多得多。”周惠霞是工作站的实习律师,主要负责前期的接待、沟通工作。因为公益援助对象最多的是农民工,他们往往法律意识淡薄、文化水平不高,有些甚至还不会讲普通话,这就需要援助律师和他们一遍遍的沟通、确认。
工作量大且繁杂、工作辛苦但缺乏认同感,工作站的成员一度从5人锐减到2人,好在律所的这份公益之心始终没有丢。随着工作站知名度的提升,申请援助的案件越来越多,在邵蕙菁的支持下,一支6人公益团队再次组建。
“既然做了这件事,我们就要认真做,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。”正因为这份坚守,工作站一直保持较高的办案质量,案件胜诉率、和解率达到99%,赢得了广泛的认可。
工作站成立的第五年,四川省总工会慕名前来,与该所联手设立了四川工会杭州法律援助工作站。杭州市江干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称这个公益团队是“农民工的天使”。